沒有人愿意輕易失去生命,
但每個中華兒女都明白,
守衛每一寸國土的意義。
陣亡通知書
2021年5月23日,閩西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征集到一份珍貴的革命文物——陣亡通知書。
蔣紅嬰所說的“萬歲軍”就是抗美援朝中志愿軍首批入朝作戰的三十八軍,而陣亡通知書所涉及的是龍巖雁石禮邦村抗美援朝革命烈士林遠柏。
林遠柏
林遠柏烈士,1926年出生在新羅雁石禮邦村,1948年2月在東北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參加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一路隨部隊進軍中南,一直征戰到滇越邊境??姑涝_始后,他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4師240團任副排長,1951年在第三次戰役中不幸犧牲,當年6月30日,三十八軍將陣亡通知書寄給其家人林杰昇。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閩西紅土地,英雄輩出,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抗美援朝戰場上留下了他們英勇的身影。戰爭中,像林遠柏烈士一樣的閩西籍將士和來自全國各地的英雄兒女一道,響應祖國的號召,為“保家衛國”奮戰在異國他鄉,譜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詩篇。
現在就跟隨黨史專家符維健一起“回”到三年抗美援朝戰場,聽他講述閩西英雄兒女如何以其博大的胸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書寫出一個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跡。
1950年11月初,志愿軍分東線和西線兩個戰場向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攻擊。正在熱映的電影《長津湖》就是取材于東線戰場作戰的第九兵團在長津湖戰役中的戰斗經歷。
第九兵團是閩西籍將士比較多的部隊,第二十軍政治部主任邱相田(上杭縣人)、參謀長俞炳輝(連城縣人),第八十九師政委王直(上杭縣人)等都是閩西人。他們按照志愿軍總部的部署,率領部隊,運動到敵人眼皮底下,向敵發動突然進攻,創造了“當代戰爭史上的奇跡”。當時二十軍八十九師政委王直和師長一起,精心部署,采取靈活機智、近敵作戰的戰術,打擊敵人。他親率一個團,翻山越嶺,尾追逃敵,取得殲滅美軍一個大營的勝利。接著又指揮部隊追擊南逃之敵,勝利收復元山等陣地,給美軍陸戰***師以有力的打擊。為此,全師受到嘉獎,王直被提升為二十六軍政治部主任。家喻戶曉的電影《英雄兒女》,就是以志愿軍九兵團的戰斗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其中的師政委形象就是以王直(原名王漢清)為原型的。
王直(右二)在朝鮮戰場
據資料記載,在長津湖戰役中,王直所在的部隊凍傷減員最少。面臨嚴重凍、餓等艱苦環境和與裝備精良的美軍作戰的雙重考驗,官兵思想比較混亂,作為師政委,王直親臨主攻團進行戰前動員,一邊穩定官兵思想情緒,一邊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率部不畏艱險,英勇作戰,將美軍一個營大部殲滅,出色完成了入朝首戰任務,受到軍、兵團首長的表揚,特別是戰時思想政治工作有許多創新經驗,戰役結束后就提升任志愿軍二十六軍政治部主任。
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威武行列中,還有這樣一支英雄的部隊:它榮膺了“萬歲軍”的光榮稱號,被譽為“***中的***,甲等中的甲等”,書寫了軍事史上的不朽傳奇。它就是林遠柏烈士所在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三十八軍。
行軍中的三十八軍
抗美援朝戰爭中,西線戰場作戰的三十八軍和四十二軍勇猛地向敵右翼迂回穿插,以切斷敵退路。三十八軍政治部主任吳岱(長汀縣人)和四十二軍政委郭成柱(新羅區人)率部利用敵接合部疏于守備的弱點,將南朝鮮第二軍分割成兩部分。我三十八軍在德川地區向偽第七師,四十二軍在寧遠、孟山地區向偽第八師發起了猛攻,將敵兩個師擊潰。然后,三十八軍迅速穿插平壤至價川公路的交叉點三所里,四十二軍插到順川以東的新倉里,陷敵于三面被圍之勢。美軍為打通退路,南北夾攻三所里。三十八軍冒著頭頂上數百架飛機轟炸,地上近百輛坦克的南北對攻,英勇頑強地阻擊敵人。其中以龍源里、松骨峰的阻擊戰打得最為艱苦,戰士們打完了子彈,就用石塊、拳頭、牙齒和敵人拼命。
作戰中的三十八軍
1951年二次戰役,吳岱向英雄部隊贈旗
當時的隨軍記者魏巍走上了松骨峰陣地,被眼前慘烈的景象和志愿軍將士的英雄氣魄感動到,揮手寫下傳世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三十八軍頂住了南北兩面的敵人,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嘉獎電中加上“三十八軍萬歲”!
搏擊萬里長空,書寫空戰傳奇
1950年12月4日,時任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武平縣人)正式簽署空軍赴朝作戰命令,時任志愿軍空軍參謀長黃煒華(上杭縣人),志愿軍空軍第四師副師長王香雄(上杭縣人)率部參加了反“絞殺戰”和1953年反登陸戰役準備,并參與指揮擊落***架敵機和所在部隊以后擊傷80架敵機的戰斗。王香雄經常在指揮所直接指揮空軍作戰。在一次空戰中,空四師和友軍一起進行了雙方有200多架飛機參加的激烈空戰,首開擊落F-86戰斗機的紀錄。在隨后的22天空戰中,擊落擊傷敵機30架,取得重大勝利。志愿軍空軍后勤部長楊尚儒(連城縣人),帶領機關人員深入各戰場調查研究,向地勤人員發出“一切為空戰的勝利”號召,千方百計保證前方的需要??哲娙龓焸刹炜崎L黃清旺(新羅區人),參與空軍航空兵部隊的組建工作和抗美援朝戰爭,出色地完成了空中偵察任務,1952年任空軍三師9團副團長,榮獲抗美援朝二級勛章。在朝鮮空戰中,志愿軍空軍摸索出了世界空戰史上***的“一域多層四四制”空戰戰術原則。美國一本書中由衷稱贊“中國空軍司令劉亞樓是個制定作戰計劃縝密的***將軍”。
強者相遇,英雄***手
1951年初,我志愿軍轉入機動防御作戰,由司令員楊成武(長汀縣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南生(連城縣人)率領的第二十兵團奉命入朝。該兵團堅決頂住美軍的“立體絞殺戰”,“坦克劈入戰”及“特種混合支隊作戰實驗”。在戰斗最緊張的階段,楊成武十天十夜沒有上床睡過覺,其中戰斗最激烈的三天,殲滅美軍1.7萬余人,創造了志愿軍日殲敵的***紀錄。接替防御的作戰中,二十六軍副參謀長王培臣(上杭縣人)、七十六師師長陳忠梅(永定區人)等閩西子弟,率部在七峰山、海龍山的防御作戰中,與敵反復拼殺爭奪,曾創造了一個班以反坦克手雷一舉擊毀敵坦克9輛的模范戰例。曾任炮兵二十一師政委、東北軍區炮兵干部部長的劉祿長(上杭縣人),受命擔任志愿軍炮兵部部長,他注重抓戰術的提高,要求炮兵加強機動性,做好與步兵的配合作戰。經過一段時間的陣地練兵和實戰摸索,炮兵的戰術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敵軍掌握***制空權、炮火占優勢的情況下,我炮兵通過適時機動,一般都能在一個攻擊點上形成局部火力優勢,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在***的上甘嶺戰斗中,炮兵第二、第七師投入戰斗,同時使用了75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114門,共發射炮彈40余萬發,在單位火力密度上創造了我軍戰史上的***紀錄。志愿軍裝甲兵指揮所指揮員、坦克師師長黃鵠顯(上杭縣人),奉命率年輕的裝甲兵入朝作戰,他指揮部隊克服在朝鮮戰場上難以想象的困難,積極主動配合步兵作戰達134次,擊毀擊傷敵坦克20輛,還協同裝甲兵指揮部所屬的高炮部隊對敵作戰1369次,擊落擊傷各種飛機137架。
植根紅土地,鍛造英雄
陳桂昌在朝鮮戰場
1952年9月,作為***期輪換部隊的第二十三、二十四、四十六軍入朝。二十三、二十四軍的前身均是閩浙贛地區的游擊隊,英勇善戰。第二十三軍67師師長陳桂昌(新羅區人)率領志愿軍英勇頑強,同敵人反復爭奪陣地,一再打退敵人的進攻和反撲,守住了陣地,朝鮮戰爭結束后,陳桂昌所率部隊負責留守,1958年,他向朝鮮人民軍移交了我志愿軍駐守的陣地坑道后,于1958年***一批撤離朝鮮,赴朝作戰的閩西籍將士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抗美援朝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志愿軍三兵團政委袁子欽(上杭縣人)積極做好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線了解部隊情況,組織部隊采取各種措施,克服困難,戰勝嚴寒,完成作戰任務。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5站站長邱金發(新羅區人),曾是長征路上強渡烏江的英雄,抗美援朝中負責指揮6個汽車團軍區運輸任務,冒著敵機的轟炸,夜以繼日出色地完成任務,1985年臨終時,身上還留有9塊彈片。曾隨紅軍西路軍血戰河西走廊,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曹麟輝(新羅區人),參與人民空軍創建,任空軍軍事訂貨部副部長,1950年10月入朝作戰,任中朝聯合司令部后勤器材處處長,在戰斗中負傷。紅軍最早的醫官之一葉青山(長汀縣人)積極參加組織指揮傷病員的收治工作,為挽救志愿軍傷病員的生命作出了努力。
據統計,閩西籍的68位開國將軍中,直接參加了朝鮮戰場作戰的就有20余位。
抗美援朝勝利后,有66名閩西籍烈士被登記在冊,其中,永定籍烈士27名,在各縣(市、區)中數量最多。這些在冊烈士大多為基層戰士,職務***的是營長熊文彪,來自永定湖雷,犧牲時30歲;年齡最小的是16歲的炮兵戰士廖欽照,來自永定歧嶺。
電影《長津湖》,借七連指導員梅生的話說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心聲:“為什么我們這么拼命,不就是為了讓我們的后代,生活在一個沒有硝煙的年代。如果我們這一仗不打,就是我們下一代打?!?/p>
今天,我們不必擔心
“明天與戰爭哪一個先來”
這每一秒安穩
都是英雄們拼命換來的
如今盛世,如你所愿
(注:史實材料由閩西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蔣紅嬰、新羅區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黨史專家符維健提供,部分史料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考證。)